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段四四 风头(2 / 2)


朱由检听罢一想,确实有道理,如果是巡按王奇瑜叛变泄漏了消息,对方肯定会调集大队人马来围追堵截。不过王奇瑜暂时不像投敌了,以后却说不定,朱由检心里照样疑心重重,人心隔肚皮,朱由检心道为什么要相信一个没有见过面的官员?

(当然,如果张问遇到这样的情况,他会信任王奇瑜,因为还有其他选择吗?无论你是王爷,还是什么,出身只是一个方面,并不就代表权力,权力是由许多人的利益关系集合而成的。)

不仅如此,朱由检还在寻思,虽然这次危险和王奇瑜的关系不大,也难不保这个派过来的小人有问题,比如贪财贪色或者贪图其他东西,卖主求荣。

朱由检想了想,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和这个小人物太多计较,便冷冷地看了跪在地上的使者一眼,不再说话。

众人收拾了战场,然后上马上车,重新上路。

不久之后,车马队伍转过前面的一条岔道,信王的老师陈益友和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求见,信王便命他们上车同乘。

二人对视一眼,沉默了一会,陈益友终于说道:“老臣有句话想进谏王爷。”

朱由检疑惑地看着他们:“什么话?”

陈益友道:“京师之行应该马上中止,老臣觉得应该找个地方避避风头。”

“避风头?我要是不去京师,怎么继承祖宗的大业?”朱由检眉头紧锁。

陈益友继续道:“这几天总是遇到盘查的官役,显然是冲着我们来的,朝廷里的权臣对我们的险恶用心可见一斑。就像今天我们走的这条路,如此偏僻,却仍然遇到了巡检……老臣担心,我们根本就过不了开封府的关口。”

朱由检沉吟道:“现在只有依靠河南巡按王奇瑜和他联系上的两府地方军;入京之后只能靠三党和王公贵戚。”

太监王承恩小心说道:“王爷,要是等拥护咱们的军队汇合了,北京方面也许会调军攻打……只要他们调西大营,山东两府的地方军恐怕会一触即溃。”

朱由检道:“我们打的是天子旗号,如果他们敢公然调军开战,和谋逆有什么区别?”

陈益友道:“他们只要用‘清君侧’的名义即可。”

朱由检默然,很显然,此去凶多吉少。

陈益友又道:“所以老臣建议王爷暂时放弃去京师的路线,只要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当此时候,是四面埋伏,天罗地网等着咱们,咱们犯不着送上门去。不如找个地方先避避,等待机会。王爷不仅是先帝最近的皇族血脉,而且有诏书为帝,我们要的就是一个能够登上帝位的机会!老臣左右思量,现在完全不是登基的机会。”

朱由检的神色突然一凛,正然道:“如今权臣当道,大明社稷堪危,我身为名正言顺的天子,不去京师继位,却躲入山里,我以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?无论前路有多么艰险,我也要试一试,虽死而无憾!”

二人听罢,不知如何应答。

过了一会,陈益友二人便从朱由检的马车上下来,他们私下商议,王承恩忧心地说道:“王爷不听劝诫,该如何是好?”

两个人一胖一瘦,一高一矮,便在后面的一架马车上商量开来。

陈益友无可奈何地低声说道:“王爷心思缜密,在这个年龄实属不易,但疑心太重;疑心重也就罢了,还有点刚愎自用、不分时候地自负,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东西……”

王承恩急忙打断他的话:“咱们在这里说王爷的坏话不好吧。”

陈益友正然道:“当着王爷的面我也敢说。大丈夫能屈能伸,能收能放,审时度势,如果形势有利,便要震慑四方;如果形势不利,便卧薪尝胆。勾践一国国君,甚至给人牵马,只要有朝一日得以翻身,有什么见不得人的?”

王承恩道:“话虽如此说,但勾践毕竟是诸侯,王爷却是天子之躯。”

“先去西北,拉拢一些地方军阀、招安一些农民起义军,等待机会便祭起天子大旗,打进北京,就像东汉取代西汉那样,这样才可能恢复我大明正嗣。”陈益友冷冷道,“手里没有刀枪,就别只想着和别人讲道理!此时去京师,是自投罗网于事无补,如果王爷执意要去,我们就用兵谏,先把王爷强行送到西北避避风头再说。”

“兵谏?”王承恩吓了一跳,“陈先生,咱们可得想清楚了,如果咱们敢用刀兵胁迫王爷,就算将来成事了,恐怕咱们也没什么好下场。”

陈益友冷冷道:“大丈夫建功立业,名垂青史,何必去计较一家性命?事已到迫不得已的时候,今天我们杀了一队官役,虽然无人逃脱报信,但他们久未归巢,敌人定然会加派人马前来搜索,我们如果不当机立断,这鸟不生蛋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地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