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5章(1 / 2)





  端王妃的这句话掷地有声, 话落之后,御书房里更静了,落针可闻。

  饶是周新在宫里几十年, 见多识广, 这一瞬, 也惊得手一滑,手里的拂尘差点没脱手,震惊地看着端王妃。

  端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 难以置信地看着端王妃,在他看来,王妃这就是在说气话。

  哎,王妃一向端庄稳重, 怎么这次就胡闹起来了呢。

  也怪王妃身边的那些下人, 整天在王妃耳边胡言乱语, 才让王妃对世子夫妇误会颇深。

  端王叹了一口气,伸手去搀扶端王妃,口中道:”王妃, 你也相信是世子妃所为吗?”

  “世子妃和你多年婆媳,对你向来孝顺, 怎么会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。”

  “王妃啊,你……”

  端王还想说,端王妃却不想听了,冷淡地甩开了他的手, 只看着皇帝,重复了一遍:“皇上, 妾身要与端王和离。”

  她的脸色略显苍白, 腰背挺得笔直, 哪怕因为中毒身弱,也没有丝毫的动摇。

  五天前,当她从儿子口中得知她其实是中了毒的时候,端王妃整个人都是懵的,但是当儿子告诉她,是世子利用番僧把毒下到九和香里,她又不觉得意外。

  恐怕也就是端王才会认为他的世子是一个乖顺孝敬的好孩子吧……

  对端王妃而言,世子也算是她看着长大的孩子。

  她嫁给端王后十几年都未曾有孕,这么多年,看过不少大夫都说她子嗣艰难,端王的庶子庶女不在少数,对于这些孩子,她虽然不至于视如己出,可也是真心疼爱,从不亏待的。

  后来,十七岁的顾晨之被立为了世子,而她在那之后生下了泽之。

  泽之明明是嫡子,却一出生就被端王的庶长子给压了一头,她心里多少也有些不舒坦,但是当时立世子也是形势所迫,所以,她也认了,只想着就算没有端王府这亲王爵,等泽之长大后,也能自己建功立业,给他自己挣一个爵位。

  可是……

  泽之长大了,世子却是一天比一天地容不下他。

  泽之十四岁的时候,就进了军营,从十四岁到十七岁,在与西荻的战场上,浴血抗敌,连立数功,打得西荻一退再退,军中的那些将领对他多有夸赞。

  但是,王爷却突然把他召回了洛安城,而接替了泽之的,却是世子。

  那之后不过三个月,西荻败退,大伤元气,此后数年都不再犯境,世子立下了“盖世之功”。

  彼时,面对她的质问,端王却是振振有词:

  “王妃,泽之已经是嫡子了,若是再立下大功,那世子又当如何自处?”

  “世子才是端王府的继承人,军中不能有二主,否则军心动荡,乃是乱军之像。”

  “哎。王妃,你应该懂的。”

  当时,端王妃听得心都寒了。

  按照端王的意思,泽之给世子让了位还不够,还要为了保证世子的“至高无上”,就要让他这辈子永无出头的机会吗?!

  哪怕已经过去了三年,只要一想到的当时的一幕幕,端王妃依然控不住心底的怨,似乎在一簇火苗在体内灼烧着。

  “王妃,”端王叹了一口气,似乎有些无奈地说道,“你从前一向明理。”

  “你中了毒,本王也是心急如焚。”

  “本王并不是想要包庇谁,只是,这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查清,怎么能凭着下人的三言两语,就给世子妃定罪呢?”

  “罢了,你身子还要将养,先别闹了。泽之,还不带你母妃回去。”端王转而看向了顾泽之。

  顾泽之负手而立,仿佛什么也没有听到。

  他向端王妃微微一笑,笑容温和,却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意思,他尊重端王妃的决定。

  母妃若是想要留在王府,他就替她解决掉王府里的隐患。

  若是母妃决议和离,那就和离吧!

  顾泽之的支持让端王妃的心意更加坚决,和离并非是她今天的突发奇想,只是今夜之事让她才彻底下定了决心。

  端王妃心里清楚都很:王爷不能说不疼泽之,但是,旦凡涉及世子,他都会毫无保留地站在世子那边。

  世子命人追杀泽之,哪怕证据确凿,王爷相信世子是派人暗中保护泽之。

  她中了毒,刚刚王嬷嬷只是提了一句是世子妃,端王想也不想就认定世子妃没错,其中必有隐情。

  既然在王爷的心里,只有世子是最重要的,他们母子的命微不足道,那么,她还要为端王府劳心劳力做什么呢?

  “王爷,”端王妃神色平静地说道,“妾身累了,我们和离吧,好聚好散。”

  就让端王和世子他们过日子去吧。

  端王妃的声音里,透着一种心灰意冷,就连皇帝都听得出来,她不是在随便说说的,而是下了决心了。

  皇帝的嘴唇紧紧地抿成了一条直线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
  大祁朝开国百余年,在宗室里,还从来没有过闹和离的。不仅是宗室,就连那些勋贵人家也没有和离的,连休妻也极其罕见。

  皇帝来回看着端王、端王妃与顾泽之,他方才猜出了端王妃可能想跟着顾泽之留在京城,却万万没想到她开口第一句就是要与端王和离。

  “皇叔,”皇帝看着端王迟疑地说道,“你看这事……”

  “不行,臣不和离!”端王这一下也有些慌了,他连忙去拉住端王妃,想要和她好好解释,却又一次被她不轻不重地甩开了。

  端王:“!”

  这一刻,他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,终于意识到王妃大概是真得想要和自己和离了。

  他们夫妻近四十年,王妃一直尽心尽力地为他打理王府,教养儿女,在端王的心里,王妃和府里的侧妃、姬妾是不同的。

  明明,他们这么多年相敬如宾,过得好好的,她怎么就要和自己和离了呢?

  都怪对王妃下毒的歹人!端王心中暗道,又道:“王妃,本王向你保证,这件事一定会好好查个水落石出!”

  端王的声音里,多了几分郑重其事。

  “若你不信,本王立刻把世子还有世子妃叫来京城,当着皇上的面,查个清楚明白!”

  “本王绝对不会包庇任何人的。”

  端王用带着祈求的语气说道:“别和离了好不好,王妃,我们先回去,回去后再说……”

  即便如此,端王妃依旧没有丝毫动摇,只说道:“妾身心意已决。”

  “王妃,你想想泽之啊。”端王只能把儿子拉出来,“你我要是和离了,那泽之在王府里岂不是地位尴尬?!泽之,你说呢?”

  顾泽之微微一笑:“不会。”

  “……”端王顿时被怼得哑口无言。

  皇帝:“……”

  皇帝微微颌首,端王有一句话说得没错,一旦端王妃真与他和离,顾泽之日后的地位就尴尬了。

  尽管按礼法,父母和离并不影响顾泽之的嫡子地位,但是,端王府已经有一个世子,端王若是和离,必是会续弦的,若再有异母的嫡子出生,顾泽之又要如何自处?

  顾泽之对此肯定也心知肚明,但是他却依然摆明了支持端王妃和离,这是对端王该有多么的失望才会如此……

  哎,端王这偏心也偏得实在太过了,这都到了夫妻,父子离心的地步了,都意识不到错。

  “皇婶,和离一事非同小可。”皇帝想了又想,只能暂且先温声劝着,“你是上了玉牒的亲王妃,不能说和离就和离的,也不是朕说了算的。”

  这话倒也不是纯粹在哄端王妃。

  宗室和离,可不是夫妻俩签上和离书就能行的。别说是宗室了,就连那些稍有底蕴的世家,也不是说和离就能和离的!

  “对对。”端王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般,觉得皇帝真是英明,也好声好气地劝端王妃道,“王妃,和离的事,我们再商议……再商议!”

  “王妃,天色不早,我们还是先回王府吧。”

  端王冷汗涔涔,背后的中衣都浸湿了,突然想起王妃一向贤德明理,性情果决,尤其年轻时那就是个说一不二的主,这些年她年纪大了深居简出,性子温和了些。

  端王妃没有纠缠,她对着皇帝福了福,退下了,依旧没有理睬端王。

  “和离”这两个字,她既然已经说出口了,就绝对不会再收回的。

  皇帝让端王夫妇退下了,唯独留下了顾泽之单独说话:“泽之,你先别走,朕有话跟你说。”

  端王心里也好奇皇帝到底要跟顾泽之说什么,或者说,他担心顾泽之会劝皇帝同意王妃和自己和离,然而,他一个人实在是□□无术。

  眼看着端王妃走出了御书房,他咬了咬牙,只能先去追端王妃。

  一炷香后,端王妃的朱轮车就从皇宫驶了出去,端王没能上车,只能策马跟在一旁,心乱如麻:他到现在还觉得难以置信,他们夫妻整整四十年了,王妃竟然要与他和离?!

  这怎么可能呢!

  端王差点没掐了自己的大腿一把看看是不是在做梦。

  当端王与端王妃回到王府后,已经是子夜了。

  端王妃一回府,就命人收拾东西,整个正院都骚动了起来,不到半个时辰就简单收拾好了。

  端王妃在京城有陪嫁宅子,只带了些衣物,直接就让下人把几箱子随身用品搬上了她的朱轮车。

  端王从回府开始,就一路跟在端王妃身边,冷汗涔涔地劝了又劝:

  “王妃,今日天色已晚,有什么事等你冷静下来,我们明天再好好说。”

  “王妃,你要是不相信本王,本王现在就可以对天发誓,一定会给你一个交代的。”

  “本王可以现在就去信洛安城……”

  可是无论端王怎么说,端王妃都没理,置若罔闻。

  眼见王嬷嬷令门房开大门,端王急了,连忙对着王府侍卫下令道:“还不拦着!不许让王妃走!”

  一众侍卫面面相觑,只能硬着头皮站成一排,挡在了大门口。

  端王妃见状,只给了一个字:“走!”

  侍卫们能拦,却不敢对端王妃动粗,最后朱轮车还是从几个侍卫间挤了出去,沿着空旷的街道驶离。

  那马蹄声与车轱辘声在这寂静的子夜显得尤为响亮。

  “王妃!”

  端王追出了大门,但终究没放下架子去追赶马车,脸色难看得就像是要滴出墨来,侍卫们噤若寒蝉。

  端王府门前这一团闹,自是瞒不过附近其他府邸的耳目,于是,当晚就有人知道,端王妃在和端王闹和离呢。

  不但如此,到了第二天,几乎满京城的府邸全都知道了这个消息,一时哗然。

  各府在私下里难免也都对此议论了几句。

  他们只知昨天晚上看灯时,端王妃突然晕过去了,现在端王妃一闹和离,众人难免心生各种猜测。

  有人信誓旦旦地说,事情十有八九是为了端王府的嫡庶之争,说不定还是端王要宠妾灭妻;

  有人觉得端王妃太傻,她与端王这么一和离,岂不是把辛苦经营的端王府拱手让给侧妃与庶子;